友人把我的新小说《大典》(繁体纸本由台湾大块文化出版)做成精美电子书放上iBook store。欧美、拉美、澳纽和日本的Apple用户可通过书名或作者名(中文或拼音)搜到并免费下载。该电子书附有我的另一作品《权民一体论》和我的两个美国专利(作为我主张的科技民主之例),敬期大家指教 1 month ago
科技民主不是仅仅在传统民主结构中增加科技手段,而是要在科技手段之上建立新的民主结构。新结构一定有对世界的新认识,改变世界的操作体系也需要重新诠释世界的理论支撑。我于二〇一六年出版的《权民一体论——递进自组织》(台湾大块文化出版)便是这样一本从“问题”延伸到“主义”的书 4 months ago
基于两个专利的思路,我设想了从信息整合到业主自治到合作消费等诸多项目,皆是在解决规模困境基础上生成的市场功能和商业产品。科技民主是最有可能被市场力量驱动而突破的。我相信只要采用相应的科技,便会带来相应的民主。今天的信息技术是科技民主的基础,互联网则是民主最终取代专制的舞台 4 months ago
专制能用科技实现以少制多,为何民主不能用科技实现以多制少?毕竟多比少更有力量,以多制少应该胜过以少制多!政府能用大数据实施专制,为什么民众不能用大数据产生民主?毕竟大数据的源泉在民不在官,凭什么只能被专制所用而不能用于民主? 4 months ago
真正的民主必须让每个人表达完整意志,充分协商,并让每个人的意志都加入决策。以往理论皆断言大规模社会不可能做到,只能用进行简化的方式。然而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,这样的断言不再成立。 4 months ago
民主自打超过部落规模就离不开操作技术。民主的最大难点在规模。民主技术始终围绕解决这个难点。竞选、表决、代议制等都属这种技术。科技时代以前的民主技术只是对规模进行简化,如采用“是”或“否”的两极表决,或由当选人替代民众参政掌权,而弊病也出在这种简化 4 months ago
《大典》写了科技专制无法从外部破局,从内部破局又落入新瓶装旧酒,那么争取民主的方向在哪里?处于外部的我们还能做什么?我只说一个方面——当专制与科技结合,追求民主也须与科技结合。当专制日新月异地更新,故步自封的民主不可能与之抗衡,只有科技民主才能最终战胜科技专制 4 months ago
科技专制时代的专制机器发生《大典》式的内部破局,往往都是出人意料突如其来。只是即使打出民主旗号,当新上台者继承了科技专制,获得了以少制多的能力,也往往换汤不换药地重蹈专制。而缺少科技要素的传统民主——普选、多党竞争,自由言论等,没有能力对付科技专制,却容易被科技专制操控 4 months ago
历史上专制机器虽充满内斗,至今鲜有如《大典》中的被小人物轻易颠覆的先例,那是因为以往处于科技专制前的时代,以少制多尚未解决。科技专制是随着数字化时代而来。目前正是两个时代交替的开始,性质的变化逐步显露,即将成为现实 4 months ago
而因为一被发现亡羊就会补牢,决定了内部发动的颠覆出手就须一招致命,而不再留有旧式权斗的周旋和渐进。从这个角度,科技专制能使专制者前所未有地强大,亦会使其面临更难防范的危险。科技既可以让专制权力固若金汤,也可使其垮塌突如其来。科技专制面对的不确定,一点不比传统专制少 4 months ago
理论上保证内部成员绝对忠诚可以防止颠覆,问题在于最可靠的忠诚——信仰,今日已无,只靠利益和恐惧。而专制权力的必然不公除了伤害被统治者,也一定免不了伤害内部成员。那时利益不再,只剩恐惧。恐惧源于一旦失败遭到的惩罚,而节点之人往往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(正是科技的特点),又何须恐惧? 4 months ago
以往权力力量是线性的,如军队强弱与士兵武器数成正比。颠覆权力也需同比的线性力量。防范颠覆只需控制颠覆力量的线性增长。然而科技力量却非线性,尤其从专制机器内部进行的颠覆,有时只需节点的一个指令,便可成本为零地无限复制和扩散;或是一个格式化操作,就把已有一切变成空白,让系统重新启动 4 months ago
科技专制有一个自身死穴——专制者自己一定无法掌握和操作科技,只能依赖专家和下属,而那些处于将科技与专制机器结合之节点的人,便能对专制机器以少制多。以往制约内部人的方法对那些人无效,因为专制者不懂科技,根本看不到哪些节点可能产生威胁,甚至不知节点在哪,无从设防,或补牢也是亡羊之后 4 months ago
《大典》中没有枭雄出场,没有集团谋划,没有军队倒戈,没有大厦将崩的迹象,只有一个想自保的官僚,一个有野心的商人,一个边疆小警察加上一个政治白痴工程师,便让庞大的专制机器土崩瓦解,连点像样的反应都没有 4 months ago
这个博客不错,很好,很强大。